——三論落實集團提出的干部“四會”能力
本報評論
管理學認為,管理的含義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?!肮堋?,一般是通過紀律和制度等有形的約束,形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秩序;“理”,是對“管”的補充,多指梳理或通過說理的方式達到目的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會講話不僅屬于管理的范疇,也是管理人員應具備的一種素質能力,同時,它又是一門領導藝術。用你的“嘴”說動別人的“腿”。生動的說明了會講話的藝術魅力。
就我們企業而言,會講--就是要求管理人員會給員工做培訓輔導,會做員工的思想工作,會上下溝通聯絡等。從現實情況看,會干不會講的現象并非個例,這同樣是素質能力方面的缺失。
不會講的表現大致有四:其一,有的干工作是好樣的,但給員工培訓輔導成了“菜鳥”,“茶壺里的餃子倒不出來”。其二,跟員工談心不得要領,不談還好,一談就“崩”,甚至把人談“跑”。其三,在日常管理教育中,就事論事多,就事論理少,只講是什么,講不出來為什么,更講不出新道道。其四,有的在商業談判中由于“嘴拙”,屢屢失利;與周圍的關系協調,同樣因為“嘴上不去”,致使許多工作被動接招,進展緩慢。
不會講,雖然算不上管理人員的“硬傷”,但也不是什么“光榮”的缺點。當然,強調管理人員提高會講能力,不是鼓勵大家耍嘴皮子,油嘴滑舌,變成光說不練的“假把式”,而是練就成既會講又會做的“真把式”。
提高會講能力,需要一定的功力,并非一日之功,它是思想理論水平、專業知識、崗位技能掌握、經驗閱歷、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素養的反映。從企業的角度講,要求每個管理人員必須能說會道也不現實,畢竟術業有專攻。但過于“木訥”,也會影響溝通交流。
要提高會講的認知。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。無論在職場還是現實生活中,哪一點也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。顯而易見,一個人工作上會講不會講,往往有著兩種不同的結果。內外溝通協調會講,就容易取得對方的支持與配合;處理解決矛盾會講,就會減少誤會,找到共同點,甚至化干戈為玉帛;與部屬談心會講,就會讓人覺得輕松愉快,猶如“一縷清風入心扉,”產生心靈上的共鳴;營銷、商業談判會講,就能瞬間拉近與對方的感情距離,使其產生好感,愿意與你合作共事;培訓教育會講,就會把枯燥無味的東西講得生動有趣,娓娓動聽,從而達到預期效果。生活中一個人會講不會講,亦是如此。
由此說明,語言表達作為“敲門磚”,所產生的能量是巨大的,會講不會講,不能簡單的把它看做是個人性格問題,應上升到與落實四化要求,抓管理、帶隊伍、促落實、提素質,有著必然聯系的高度去看待。
要增強會講的本領。會講,不是吹牛皮,瞎忽悠,首先肚里要有“真貨”,才能講出水平、講出新意,人們聽了如涓涓細流,沁人心扉。倘若對負責的業務領域情況若明若暗,專業不精,知識匱乏,自然講出的話就如同白開水,無滋無味,缺乏吸引力,更談不上指導性和針對性。
老話說得好,要想給別人一杯水,自己先要有一桶水。無論是給員工授課還是講評工作,讓大家從內心佩服你,就要有“話里藏金”的知識水平和高人一截,勝人一籌的能力。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學習,不斷積累和豐富各類知識,做到精通專業的,熟悉相關的,學習前沿的。同時,對四化建設和日常管理中出現的新情況、新問題,能夠做到真知、深知、細知,唯此才能提高講得格調、講得質量。
要提高會講的藝術。說話幽默詼諧是情商高的表現。生活中,我們需要求人,需要說服人,需要維系人與人之間融洽的關系,這些都離不來一個“說”字,但沒有誰不會說話,區別在于有的人說話讓人聽了心里舒服,聽了溫暖,有的人話一出口,讓人覺得刺耳,甚至傷人。比如,有的說話生硬,使人難以接受;有的批評部屬不注意方式方法,態度粗暴,以為說狠點員工才能“長記性”。殊不知,這樣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。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贊美與尊重,管理人員作為“帶兵”人,平時要多發現員工的閃光點,多贊美,少指責;要有容人容事的胸懷,多給予下級改錯糾錯的機會,不能因為辦一兩件錯事就把人看扁了;批評下屬盡量控制情緒,多點和風細雨,少點聲色俱厲,讓人覺得“忠言不逆耳,良藥不苦口”;在工作和生活之余,適當的加點笑料或調侃,不但降不了威,反而容易走近員工心理,還能給大家營造一個快樂工作的氛圍。